駐馬店房產在線訊 駐馬店房產在線小編了解到老百姓總是抱怨房價如此高,黑心房產商肯定賺了昧心錢。房產商要叫冤了,我房子賣得貴,還不是因為地方政府的土地賣得貴?地方政府又哭窮了,我靠賣地討生活,還不是被兩稅制給逼的?
既然說到了兩稅制,那我們就先來說說房價高的大背景是怎樣的?
在改革開放初期,中央和地方政府實行包稅制,即地方財政每年僅向中央交納定額的財政稅收,部分地方采用減免企業(yè)稅收的方式,時間一久,中央就感覺錢不夠花,分灶吃飯才一年,便開始給地方政府“打借條”。1992年,全國財政收入3500億,其中中央收入1000億,只占收入的28%,而中央的財政支出高達2000億,赤字1000億。于是1993年,朱镕基在全國財政會議上正式提出了兩稅制:增值稅在中央與地方之間按75∶25的比例分成。立馬把地方和中央的分配調了個兒,第二年,中央的財政收入比上一年激增200%,占全國財政總收入的比例急升到56%。
現在涉及房價的關鍵問題來了,兩稅制實施以后,地方政府的荷包一下子就癟掉了,褲腰帶勒得腰都快斷了。但是國家仍要求GDP上升啊,于是,地方政府走上了“賣地求榮”的不歸路!之后的事,大家都有目共睹了,各地方政府紛紛以“城鎮(zhèn)化”為由,高價出售地皮給房產開發(fā)商,最后出售土地所得的“小金庫”成了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。1998年到2009年,全國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已經超過1.5萬億,以北京為例,09年賣地收入為其他財政收入的5倍!
再來看開發(fā)商們,他們也的確是冤,10000元/平方米的房產成本中,土地成本就占了接近四成,何況房地產又是高投入、高風險項目,理應有較高回報率。
那為何房產商愿意為其高成本地價買單呢?
一、傳統置房觀念下的剛需市場
我們國家千百年來一直是農業(yè)大國,所以國人對土地有著強烈的依賴癥。中國人安全感的構成很簡單:有田,有房,有老婆。用現代人的話解釋就是:有工作,有房子,能傳宗接代。所以不能怪“丈母娘拉高了中國的房價”,是中國人千百年來對房子需求的觀念從未改變!白∧膬骸钡膯栴},直接拉動了對房產開發(fā)的必要性。
二、人口紅利為高成本房產買單
房地產高速發(fā)展的十年,是中國最享受人口紅利的十年。大量的剛需消費基本靠著人口紅利在支撐,而我國特有的獨生子女政策間接地為房地產發(fā)展事業(yè)保駕護航。四個成年人(雙方家長)的積蓄為一套房子的首付提供資金,就連父母一輩兄弟姐妹眾多也變成了一項資金來源——借錢。
三、沒有細分市場需求的租房環(huán)境
其實,中國政府一直以來忽略了對租房市場的建設和管理,僅靠廉租房完全不夠,有租房需求的不止是“窮人”,那些高收入的白領、金領們對租房的品質及對價格的承受能力皆有不同。如果能保證國民可以在一輩子不買房的情況下也不會有居住的困擾,畸形的置業(yè)觀念不是不可以改變的。
剛需為高成本房一再買單。那么國家為什么不強制性干預,反而一再的出臺政策穩(wěn)定房地產?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?
一、有錢沒地方花
為什么有錢沒地方花?首先是貨幣超發(fā)。2014年底,中國廣義貨幣M2余額為122.84萬億元,同期的美國M2折合人民幣也不超過74萬億元人民幣。如果用M2/GDP來衡量貨幣超發(fā)情況,美國只有0.6到0.7,中國則高達1.93。
其實我們不能怪房地產一漲再漲,可以說,除了中國的房地產業(yè)能消化這么多超發(fā)的貨幣及泡沫化的發(fā)展,再也找不到任何一個行業(yè)去消化了。房地產的上漲控制了通貨膨脹率,否則今天你在超市買包方便面,很可能需要花費十幾元。
沒有好的投資渠道,成了中國經濟發(fā)展的瓶頸。
二、投資人土豪化
在中國你會發(fā)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,就是大部分房地產老板,都不是靠房地產發(fā)家的,他們在開發(fā)房產前,可能是煤老板、飯店老板、制造業(yè)老板等實業(yè)老板,或者是有背景、有渠道的某官員親戚,這些人有個共同的特點:文化程度不高,觀念局限,并且愛賺快錢。所以當超發(fā)的熱錢被這些人拿去賺了第一桶金后,除了各種揮霍,剩余的大額財富仍然會流入房地產。
三、房地產帶動多個產業(yè)鏈
最后,說回到賣地的問題。
房地產的上下游整個產業(yè)鏈非常巨大,覆蓋面廣,這也是為什么房地產是支柱產業(yè)的原因。所以政府賣掉一塊地,不僅僅是獲得土地財政收入,也同樣是對地方經濟整體的一個拉動,一個地產可以養(yǎng)活的人太多太多了。
更多相關房產信息請點擊:
驛城區(qū)69萬元
高新區(qū)143萬元
驛城區(qū)81.8萬元
驛城區(qū)39萬元
驛城區(qū)52.8萬元
高新區(qū)50萬元